我常常说,如果一套音响系统(包括器材与空间)能够“使音场浮出来”,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间感。请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听到”。真正表现好的音场与空间感绝对是可以“看到”的,而非仅“听到”而已。什么是空间感?那就是录音场所的三度空间实体大小。要能够将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绝佳的细节再生是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说,如果听不到完整的堂音,那么“空间感”也无法完整的再生出来。 Nw<P
bklz
什么又是“堂音”?堂音与“残响”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分人误认“堂音”就是“残响”。其实,这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残响的英文是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围、环境或气氛,后来引申为音乐厅中的堂音。从“气氛”二字,我们就可了解它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音乐细节。除了感性的意义之外,Ambience另有一个理性的解释,那是狭隘的指传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换句话说藉由第一次反射音与直接音的时间延迟,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厅空间的大小。因此,如果我们无法在软件中听到堂音的话,我们便无法“看到”空间感。 ,
Ww
“残响”在一般的解释中,当然也可以说的反射音。但是,残响有一个更严苛的时间定义,那就是指一个猝发音发生之后,声音的能量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60dB)的时间长度。换句话说,通常我们不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残响真丰富、真美”,而应该说残响较长较短。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太短”,而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真丰富、真自然。” d>i13dAI
{BV4h%P]:
■多声道由于借着多支喇叭的分工来营造音乐厅的堂音、或流行音乐的环绕包围感,因此在空间感上感觉好过二声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二声道时代,除非录得特别优秀的软件,否则我们大多要加上想象力,才能得到理想的空间感。而在多声道系统中,即使一般的器材也能营造出很好的空间感,这是立点的差距,而非调整功力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