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预算,又有了音响系统的器材清单(门类),那么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合理的根据器材门类分配预算。不同的人,不同的书,甚至一些音响“大师”对分配的比例都有自己的见解,也因而不同。在讨论一个合理的分配预算的方案时,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妨想想一套系统中,作为个体就声音而言,哪个最容易辨别彼此间的差异,回答肯定是扬声器。再者我们在配搭音响系统时,肯定是先考虑扬声器大小适不适合,是落地还是书架式,绝不会依放大器的体积大小来作为选择条件,除非是将来的系统是放在书桌上或特别环境中,因此在购买Hi-Fi器材时先选扬声器是正确的,而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扬声器表面上看,大家都差不多,都由箱体和喇叭单元组成,但由于扬声器设计者不同,喇叭的设计、材料不同,所以貌似相同的东西,声音的音色就会不一样,所以不妨选择你认为适合自己听觉或喜欢的扬声器。扬声器的音色确定后,再就是书架还是落地式扬声器的确定,当然也可将这一步提前进行,先选书架式或落地式,再挑音色。当两者都满意后,你才可能考虑究竟要用多大功率或是怎样的放大器来推动它,小的扬声器和大的扬声器,低灵敏度和高灵敏度的扬声器对放大器的功率输出要求是不一样的。反过来假如是先选放大器再选扬声器,那就变成是放大器已固定,要就放大器特性去选扬声器,这样就会出现你喜欢的扬声器它推不好而不喜欢的扬声器它又配合得好的情况。这有点象是先有马再配鞍,还是先有鞍再去找适合它用的马,此处的马就是扬声器,鞍就是放大器。相信合道理的选择是先有马再为它配一个好鞍。如此费篇幅地讲述一个购买器材的顺序问题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对于绝大多数的初入门Hi-Fi及听音者而言,要在购买过程中(很短的时间里)去辨别信号源及放大器声音的差异(价格、品质差不多的情况下)是很困难的,相反要听出扬声器的声音的差异要容易些,而声音对每一个人来说,喜好不同,你只要先在这方面找到共鸣,你的购买活动及建立系统的工作才可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才不至于最后搭建的音响系统的声音远远偏离你对它的期望。所以扬声器在一套音响重播系统中占的位置是很重要的。选好了扬声器,选择放大器的原则就是先要保证能推好它,另外就是声音最好能配合或者有互补性,当然功率的裕量要留足,但又不应过分,否则会加大投资金额,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信号源部分,对于数码音源而言,由于问世至今不过二十多年的历史,且技术不断的在完善,所以产品的差异性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留意一下产品的实质及品牌的经验,以中档价位选机即可,过分的投入在声音上的回报会不成正比,所以对一般初买音响的朋友,我会建议你这样来分配你的采购器材的预算: Kf-XL),3l
扬声器:30% aUF{57,<
放大器:45% q`'m:{8
信号源:25% =8vNOvA
至于线材,这要看系统总的投入,对于万元左右的系统、线材的投入(信号线、扬声器线)控制在10%之内比较合理,之所以没有列入原本的预算中,是考虑到任何预算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都会出现变数,±10%的浮动是合理的,大可不必过于死板,不可能为了超出一点预算而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于情于理都讲不通,除非你的预算做得非常严谨,解决的方法那就是按90%的精准投入额做预算。 +Wl]1
c/
从分配预算看,放大器被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不容置疑的,当你喜欢的扬声器选定后,款式、声音你是默许的,剩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推好它,让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就是放大器要做的,同时它还兼任着将信号源传输过来的信号无失真的放大的功能,所以它的责任及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而信号源(多为CD播放机),由于关键的D/A转换,机芯伺服系统基本已“程序化”及“规范化”,不同的厂家在开发产品时要做的只是在操控上,D/A转换之后的滤波、整形电路、模拟输出玩点“小花样”,实际上每一台CD的“本质”差异不大。至于说到时钟电路的改进,假如时钟的“震源”不改只凭改一下外围电路的阻容件、电源就说提高了时钟的精度(相对原时钟的精度,那种改变是很小的),多少有些“蒙”人。振荡时钟电路从LC到晶体振荡电路,那是一个飞跃,当以更新的材料作时钟电路,那是另一级别,但随之而来的是机器的总体造价也大步提升了,所以对于初入门的Hi-Fi朋友,一台有品质的传统CD播放机作为信号源已足够了。所以上述的预算分配方案是建立在这样的对音响器材现状的了解上给出的。